铁和姜黄素共递送研究(三)
1、背景:铁和姜黄素(curcumin)是两种重要的营养素和功能性成分。铁缺乏性贫血是全球性问题,而姜黄素具有抗氧化、抗炎等健康益处。然而,姜黄素作为多酚类物质会与铁结合,降低铁的生物利用度。
2、目的:开发一种水包油包水(W1/O/W2)双重乳液系统,实现铁和姜黄素的共递送,并通过调控铁源(EDTA铁钠或硫酸亚铁)、亲水性乳化剂(蛋白质-多糖复合物)和姜黄素的位置(油相或生物聚合物壳中),提高两者的生物可及性(bioaccessibility)。
3、关键方法
双重乳液的制备:
内水相(W1):含铁(EDTA铁钠或硫酸亚铁)。
油相(O):含姜黄素和亲脂性乳化剂PGPR。
外水相(W2):含亲水性乳化剂(如酪蛋白酸钠NaCas与海藻酸钠NaAlg、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或β-环糊精BCD的复合物)。
姜黄素的位置调控:
油相中:直接溶解。
生物聚合物壳中:与BCD形成包合物(IC),再与NaCas或NaCas-NaAlg复合。
5、主要发现:
铁的生物可及性:EDTA铁钠的生物可及性(86–92%)显著高于硫酸亚铁(~30%),因EDTA阻止了铁与姜黄素的结合。
姜黄素的生物可及性:在油相中时较低(~33%),而在BCD包合物中时显著提高(69.5%)。
乳化剂选择:NaCas-NaAlg和NaCas-NaCMC复合物能稳定乳液界面,抑制蛋白聚集,实现缓释;而NaCas-BCD复合物稳定性较差。
储存稳定性:NaCas-NaAlg和NaCas-NaCMC稳定的乳液在4°C下储存一个月后仍保持较高稳定性。
6、技术亮点:
蛋白-多糖复合物:通过NaCas与NaAlg或NaCMC复合,增强界面稳定性,防止蛋白在等电点沉淀。
环糊精包合技术:将姜黄素包埋在BCD空腔中,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可及性。
体外消化模型:采用INFOGEST协议模拟口腔、胃和肠消化,评估铁和姜黄素的释放动力学。
7、模型与数据分析
释放动力学模型:Weibull、Korsmeyer-Peppas、Gompertz和Peppas-Sahlin模型用于分析释放机制。结果表明,铁的释放以扩散为主,而姜黄素的释放受聚合物松弛和扩散共同影响。
表征技术:FTIR和DSC证实了BCD-姜黄素包合物及蛋白-多糖复合物的形成;SEM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了乳液微观结构。
8、应用与意义
营养强化:该双重乳液系统可用于功能性食品,同时补充铁和姜黄素,其适合铁缺乏人群。
药物递送:为多组分协同递送提供了新思路,如控制释放位置(十二指肠优先吸收)。
局限性:硫酸亚铁的生物可及性仍需优化;长期储存中铁的封装效率(EE%会下降。
9、总结:该研究通过创新性的双重乳液设计和蛋白-多糖/环糊精复合乳化剂,成功实现了铁和姜黄素的高效共递送,解决了多酚抑制铁吸收的难题,为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————Shima Saffarionpour, Levente L. Diosady:The influence of iron source, hydrophilic emulsifiers, and positioning of encapsulates on in vitro bioaccessibility and simultaneous delivery of iron and curcumin by water‐in‐oil‐in‐water (W1/O/W2) double emulsions: Journal of Food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(2023) 17:2041–2061